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题: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 绿美广东迈出坚实步伐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进入12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然处处郁郁葱葱,在这里,成千上万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安居繁衍。该保护区是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之一。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已达到国家公园创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并进入报批阶段。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为进一步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湾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划定了路线图和任务表。
南岭山脉巍峨壮观。陈骥旻 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到2027年,广东要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一年来,广东全力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广东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同步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设立论证研究。
南岭植被茂密。陈骥旻 摄
据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巡护平台,实现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内现有自然保护地巡护工作全覆盖。同时,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针对区域范围内14.84万公顷天然林,推动形成天然林封禁保育管控分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近两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整合各类资金向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倾斜,重点在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逐步恢复其周边退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拟设)通过整合交叉重叠,以及归并区域相近、相连的14处自然保护地,保存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进一步优化了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更加突出。
同时,作为北江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构筑了北部环形生态安全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黄山区域,大片广东松生长在悬崖之上,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该保护区相关负责人称,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最为奇特的是其松叶色彩随四季变换。
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据最新统计,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共记录分布有野生动植物5527种,以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07%的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8%的脊椎野生动物,且植被覆盖率和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鳄蜥被誉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近年来,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对鳄蜥及其栖息的保护力度,鳄蜥野生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持续开展人工繁育与放归野外工作。目前,保护区鳄蜥野生种群数量约770只至875只,占全国野生种群的2/3左右。
近年来,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还陆续发现多种新记录物种,包括南岭开口箭、石门台蜘蛛抱蛋、石门台白丝草、北江蝾螈等。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在韶关乳源县五指山集镇(小镇),每天一大早,人们买卖特色农产品、中草药等产品,土特产商铺、民宿开门迎客……当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拟设的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程景伟 摄
广东在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中,全力推动绿色惠民富民,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规划建设7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8处外围小镇,积极推进一批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建设。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扶持和规范南岭国家公园(拟设)社区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带动相关产业转型,促进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推动外圈层区域旅游发展。
2020年至2023年,广东省财政共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约3.6亿元,省发改委、省林业局先后推动落实33个项目专项债资金40.19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辐射带动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广东已完成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3座小水电清退试点、国家公园入口廊道景观提升、国家公园勘界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智慧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南岭国家公园博物馆等项目。
作为“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及其周边区域,分布有瑶族乡、瑶族村落等聚居区。在清远市阳山秤架瑶族乡、“世界过山瑶之乡”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等地,当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瑶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增添了更多的亮色。(完)
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王笈)达·芬奇笔下最具东方美学神韵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大西洋古抄本》中的11幅珍贵手稿……作为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10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开幕。
达·芬奇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精选了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真迹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进行同步展出,从“东西方在相同时代却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东西方在不同时代却异曲同工的艺术风格”两个视角,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家喻户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其创作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杰作吸引了无数人前往一睹真容;他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发明家,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手稿,堪称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然而,达·芬奇存世的绘画真迹屈指可数,且绝大多数作品为不可移动或禁止出境,故在中国国内难得一见。
观众临摹的《头发飘逸的女子》与达·芬奇真迹合影。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展厅中占据“C位”的《头发飘逸的女子》最受关注。据介绍,这是意大利唯一一幅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也是达·芬奇油画中最具东方韵味和神秘感的代表作。这幅未完成的作品描绘了一位头发飘逸的年轻女性,双目低垂,轻轻颔首,脸上带着一抹若有似无的微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从头至尾散逸出典型的达·芬奇式神秘。
距离《头发飘逸的女子》不远处,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与之“相望”。唐寅,字伯虎,号桃花庵主,为“明四家”之一。此图为唐寅晚年佳作,绘庭院一隅,仕女执扇沉思,人物面容柔婉;幅左有自题诗一首,点明“秋风纨扇”的主题,是借用典故感叹身世沉浮、世态炎凉的自我写照。
唐寅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两幅珍贵素描、达·芬奇弟子的重要绘画作品,以及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等名品也在此展出,通过一些彼此呼应的蛛丝马迹,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交流。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希望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发现艺术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感悟数百年前东西方艺术大师精妙绝伦的创新魅力。(完)